基于scikit-learn的K均值聚类算法实践

算法之美 2019-05-28 ⋅ 40 阅读

引言

在机器学习领域中,聚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。它可以帮助我们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划分为若干个类别,每个类别内的样本相似度较高,而不同类别之间的相似度较低。K均值聚类是机器学习中最常用的聚类算法之一,它通过迭代的方式将样本分为K个簇。

本篇博客将介绍如何使用Python中的Scikit-learn库来实现K均值聚类算法。我们将从数据预处理开始,然后逐步实施算法,并通过一些实例来演示算法的效果。

数据预处理

在应用任何机器学习算法之前,数据预处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。对于K均值聚类算法来说,一个常见的预处理步骤是对数据进行标准化,以确保每个特征具有相同的重要性。

首先,我们导入需要的库和数据集:

import pandas as pd
import numpy as np
from sklearn.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

# 读取数据集
data = pd.read_csv('data.csv')

# 提取特征数据
X = data.iloc[:, :-1].values

# 标准化特征数据
scaler = StandardScaler()
X = scaler.fit_transform(X)

K均值聚类算法

在K均值聚类算法中,我们必须选择簇的数量K。为了选择合适的K值,我们可以使用肘部法则。肘部法则通过计算不同K值下的误差平方和(SSE)来帮助我们选择最佳的K值。

以下是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的完整代码:

from sklearn.cluster import KMeans

# 选择合适的K值
sse = []
for k in range(1, 11):
    kmeans = KMeans(n_clusters=k, random_state=0)
    kmeans.fit(X)
    sse.append(kmeans.inertia_)

# 绘制SSE曲线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
plt.plot(range(1, 11), sse)
plt.xlabel('Number of clusters')
plt.ylabel('SSE')
plt.title('Elbow Method')
plt.show()

# 根据肘部法则选择K值
k = 3

# 执行聚类
kmeans = KMeans(n_clusters=k, random_state=0)
kmeans.fit(X)

# 提取聚类标签
labels = kmeans.labels_

可视化聚类结果

为了更好地理解聚类算法的效果,我们可以使用可视化工具对聚类结果进行可视化。

# 导入降维库
from sklearn.decomposition import PCA

# 降维至2维
pca = PCA(n_components=2)
X_pca = pca.fit_transform(X)

# 绘制聚类结果
plt.scatter(X_pca[:, 0], X_pca[:, 1], c=labels)
plt.xlabel('Principal Component 1')
plt.ylabel('Principal Component 2')
plt.title('K-means Clustering')
plt.show()

结论

本篇博客介绍了如何使用Scikit-learn库实现K均值聚类算法,并通过数据预处理、算法实施和可视化聚类结果的步骤来说明。K均值聚类算法是机器学习中常用的聚类算法之一,非常适用于数据集无标签的情况下。

希望本篇博客对你理解K均值聚类算法有所帮助。如有任何问题,请随时提问。


全部评论: 0

    我有话说: